人才教育
概况简介
招生信息
导师介绍
研究生管理
学位管理
人才招聘
专题栏目
 
 
现在位置:首页 > 人才教育 > 概况简介
概况简介
2010-10-14    |    发布: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始建于1957年11月,位于长春市东南郊,坐落在美丽的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区内。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是对各种人造天体进行精密跟踪观测和精密定轨的研究机构,现有四个研究室:

1、卫星激光测距研究室

卫星激光测距研究室主要是面向天文地球动力学的国际前沿和国家需求,以卫星激光测距系统为研究平台,以合作目标的激光测距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逐步拓展到非合作目标激光测距领域,开展KHz激光测距数据应用和分析工作。近十年来,激光卫星测距研究室的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国家多个重大研究项目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观测数据,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目前国内数据产出量最多的卫星激光测距系统。2009年该组采用自行研制的千赫兹卫星激光测距硬件及软件控制系统,在国内首次成功实现白天千赫兹激光测距,是国际上第二个实现白天千赫兹激光测距的台站。目前,长春SLR系统可以观测距离达38000km的激光卫星,单次测量精度小于1.5cm,每年可观测7000圈左右的数据,在国内位居第一,在全球四十多个观测站稳居前六名。

2、光电观测研究室

该研究团体主要从事人造卫星光学观测活动,和紫金山天文台长期保持着业务合作,为国家的空间安全事业承担了多个任务,工作成绩连续十几年位居中科院人造卫星应用中心系统的第一名。2008年长春人卫站安装了40cm口径的光电望远镜,既能观测近地目标,也能观测高轨目标,参加执行我国空间目标和空间碎片的探测工作,保持在中国科学院空间目标和碎片观测研究中心中观测的重要地位。为满足空间目标监视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学科的飞速发展以及国防需求,对空间目标观测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长春站光学研究室积极开展光电望远镜系统天文定位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及应用等方向的研究。

3、GNSS研究室 

该室配备有全球定位系统(GPS),致力于开展导航定位理论、系统集成技术以及导航定位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多家科研院所,密切合作。重点是利用卫星通信系统,开展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和相关应用研究。同时开展GPS应用技术研究,跟踪国内外导航定位领域最新的发展动向。参与“中国区域定位系统(CAPS)”、“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等多项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课题,承担着我国重大科学项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研究”的基础数据积累和研究任务。长春GPS站也是中国A级大地测量网的基准站之一。

4、理论研究室

理论研究室是一支以青年科技人员为主体的科研队伍,主要从事卫星轨道理论研究和卫星精密定轨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对观测设备状态进行评估,以及开展相关的天文地球动力学问题研究。卫星轨道研究室将持续致力于卫星定轨理论发展和定轨软件优化,提高定轨和轨道预报精度,增加定轨数据类型,扩展定轨范围和多种数据综合定轨能力,提高对本站观测状态的评估水平,开辟卫星轨道数据在地球物理和天文地球动力学领域中的应用。近年来,轨道理论研究人员在国内外各种重要刊物上发表了数篇较高水平的研究文章。

随着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进程,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同其他台站一起进入了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科技园区经过两次改造发生了重大变化,为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和加强国际间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3年7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成为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点,于2004年正式招生。其研究方向有卫星动力学研究、激光卫星测距技术应用研究和天文仪器与方法研究。现有5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刘承志研究员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从事卫星动力学研究;范存波研究员毕业于吉林大学,从事激光卫星测距技术研究;韩兴伟副研究员毕业于长春光机学院,从事激光卫星测距技术研究;张子昂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卫星激光测距技术及应用研究;李振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从事空间目标光电观测技术及应用、密近双星的观测与研究。他们均有多次在国外进行科学研究的经历。

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培养研究生的主要目的是为本单位储备高层次的科学研究人才,同时采取毕业研究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去向。